快速排序算法实例详解-数据结构与算法教程
内容摘要
1. 复杂度与稳定性算法时间复杂度最坏情况:O(n^2)最好情况:O(nlogn)平均情况:O(nlogn) 稳定性:不稳定排序2. 过程介绍快速排序是考察次数最多的排序,无论是在大学专业课的期末考
文章正文
1. 复杂度与稳定性
算法时间复杂度
最坏情况:O(n^2)
最好情况:O(nlogn)
平均情况:O(nlogn)
稳定性:不稳定排序
2. 过程介绍
快速排序是考察次数最多的排序,无论是在大学专业课的期末考试,还是在公司的面试测试题目中,快速排序都极大的被使用,在实际中快速排序也极大的被使用,如STL中的sort底层就是一个快速排序。
首先在数组中选择一个基准点,然后分别从数组的两端扫描数组,设两个指示标志(low指向起始位置,high指向末尾),首先从后半部分开始,如果发现有元素比该基准点的值小,就交换low和high位置的值,然后从前半部分开始扫描,发现有元素大于基准点的值,就交换low和high位置的值,如此往复循环,直到low>=high,然后把基准点的值放到high这个位置。一次排序就完成了。
以后采用递归的方式分别对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排序,当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均有序时该数组就自然有序了。
3.图示过程
可以看出,在第四躺时已经达到顺序,但是任还是会继续计算几趟直到完成全部运算
第一趟 |
70 |
50 |
30 |
20 |
10 |
70 |
40 |
60 |
第二趟 |
60 |
50 |
30 |
20 |
10 |
40 |
70 |
70 |
第三趟 |
40 |
50 |
30 |
20 |
10 |
60 |
70 |
70 |
第四趟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70 |
第五趟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70 |
4. 相关的代码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qucik_sort(int a[],int low,int high) { int i,j,temp; i=low; j=high; if(low<high) { temp=a[low]; //设置枢轴 while(i!=j) { while(j>i&&a[j]>=temp) { --j; } if(i<j) { a[i]=a[j]; ++i; } while(i<j&&a[i]<temp) { ++i; } if(i<j) { a[j]=a[i]; --j; } } a[i]=temp; qucik_sort(a,low,i-1); qucik_sort(a,i+1,high); } } int main() { int a[8]= {70,50,30,20,10,70,40,60}; int n=8; qucik_sort(a,0,n-1); for(int i=0; i<n; i++) { cout<<a[i]<<' '; } return 0; }
代码注释
[!--zh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