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排序算法实例详解-数据结构与算法教程

内容摘要
1.复杂度与稳定性算法时间复杂度最坏情况:O(n^2)最好情况:O(n)平均情况:O(n^2) 空间复杂度:S(n)=O(1) 稳定性:稳定排序 2.过程介绍(以顺序为例)1.从第一个元素开始逐个比较相邻的元
文章正文

1.复杂度与稳定性

算法时间复杂度

最坏情况:O(n^2)

最好情况:O(n)

平均情况:O(n^2)

 

空间复杂度:S(n)=O(1)

 

稳定性:稳定排序

 

2.过程介绍(以顺序为例)

1.从第一个元素开始逐个比较相邻的元素。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a[1]>a[2]),就交换他们两个。

2.对每一对相邻元素做同样的工作,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此时在这一点,最后的元素应该会是最大的数,我们也称呼一遍这样的操作为:一趟冒泡排序。

3.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每一趟冒泡排序的最大值已放在最后,下一次操作则不需要将此最大值纳入计算计算。

4.持续对每次对越来越少的元素,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没有任何一对数字需要比较,即完成冒泡排序。

3.图示过程

以数组数据{ 70,50,30,20,10,70,40,60}为例:

开始数据

70

50

30

20

10

70

40

60

第一趟

50

30

20

10

70

40

60

70

第二趟

30

20

10

50

40

60

70

70

第三趟

20

10

30

40

50

60

70

70

第四趟

10

20

30

40

50

60

70

70

第五趟

10

20

30

40

50

60

70

70

第六趟

10

20

30

40

50

60

70

70

第七趟

10

20

30

40

50

60

70

70

如此图,每一次排序结尾,总有一个最大的数被放在了最后,然后这个趋势逐渐往前,但是,到了第四趟的时候,其实我们整个数据已经排序结束了,但是此时我们的程序还在进行,直到第5,6,7趟结束程序才算真正的结束,这其实是一种浪费算力的表现。

 

4.相关的代码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bubble_sort(int a[],int n) {
    for(int i=0; i<n; i++) {
        for(int j=0; j<n-i; j++) {
            if(a[j]>a[j+1]) {
                swap(a[j],a[j+1]);  //交换数据
            }
        }
    }
}
 
int main() {
    int a[8]= {70,50,30,20,10,70,40,60};
    int n=7;
    bubble_sort(a,n);
    for(int i=0; i<=n; i++) {
        cout<<a[i]<<' ';
    }
    return 0;
}

    

在这里提示一下,由于C++的namespace std命名空间的使用,std自带了交换函数swap(a,b),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其功能是交换a与b的两个值,在教程后面的排序中会经常用到,当然你可以自定义swap函数,其模板代码为:

template<class T>        //模板类,可以让参数为任意类型
void swap(T &a,T &b) {
    T c(a);
    a=b;
    b=c;
}

或者指定类型修改为整形,如:

void swap(int &a, int &b) { //指定类型
    int temp = a;
    a = b;
    b = temp;
}

那么我们的冒泡排序就算学完了,其实冒泡排序是八大排序中最简单及基础的排序,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大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升序或降序排列),就如同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的气泡最终会上浮到顶端一样,故名“冒泡排序”。

代码注释
[!--zhushi--]

作者:喵哥笔记

IDC笔记

学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