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赞助Apache的背后

2022-10-29 18:24:46
内容摘要
最近,看到了国内很多媒体关于"微软每年捐赠Apache基金会10万美元"的报道。微软全球开源软件项目主管Sam Ramji在开放源代码会议(Open Source Convention)上宣布微软每年向Apa
文章正文

最近,看到了国内很多媒体关于"微软每年捐赠Apache基金会10万美元"的报道。微软全球开源软件项目主管Sam Ramji在开放源代码会议(Open Source Convention)上宣布微软每年向Apache基金会(ASF)赞助10万美元,以支持开源软件的发展。

报道中都指出:微软此举将使其成为 Apache基金会的"白金"赞助商,这是Apache基金会最高等级的赞助,另外两家白金赞助商分别是Google和Yahoo。

对于微软再次掏钱赞助开源组织我并不感到惊讶。最近两年,微软积极参与开源,在开源世界中装载微软的影响力,在不同的开源项目中,我们都能看到微软的身影,同时,在大大小小的开源活动中,也都能看到微软以Sponsor的身份出现。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微软赞助开源已经习以为常,对于微软这样的企业,一年10万美金的赞助同样也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当然,这也许对于 Apache基金会来说是一笔可观的费用,正如Sam Ramji所言,这笔赞助可让基金会付薪水给行政人员及其他人员,以便ASF开发人员更专注于开发优秀的软件。)

但是,仅仅掏钱赞助开源就能表明微软参与开源的决心吗?我看未必,为开源掏钱这对于微软来说已经根本算不上什么。其实,有一件事更值得我们去关注,Sam Ramji在赞助的同时宣布,微软将向ADOdb贡献一款补丁,ADOdb是一个PHP数据访问层,此次发布的补丁将首次基于LGPL许可证,也就是说,微软第一次基于开源许可证LGPL,向开源社区贡献了代码。

这才是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的内容,这也是微软积极参与开源表现出来更实质性的东西。如果说赞助表明了微软的一种姿态,表达了对开源社区的一种善意,那么第一次基于LGPL协议贡献代码则表明了微软参与开源的决心。这是微软与开源世界纷争多年后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也是微软与开源世界多年努力后的一个共同的、重大的转折点。

此前,微软一直宣传Shared Source这个概念,在05年阿姆斯特丹举行的EuroOSCON上提出了5个新的License(三个主License以及两个衍生版):Microsoft Permissive License(及Microsoft Limited Permissive License)、Microsoft Community License(及Microsoft Limited Community License)和Microsoft Reference License。其中,微软互惠许可(Microsoft Reciprocal License)和微软公共许可(Microsoft Public License)在07年10月获得了开放源代码促进会(Open Source Initiative)的认可。

虽然已经正式成为OSI认可的开源协议,但这两项协议并未得到更多开源人士的认同,更多人认为这两项许可本质上仍然是"只许看,不许摸的许可证",尽管MS-PL已经与BSD许可极为类似。而此次微软向社区贡献的代码基于LGPL许可证,而不是微软自己的开源许可,这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

GPL协议由Richard Stallman为GNU计划而设立,在07年6月发布了其衍生版本——GNU Lesser General Public License(LGPL),中文译为"较宽松公共许可证"或者"函数库公共许可证",其目的是为了应用于一些软件函数库。因此,此次微软基于LGPL向社区贡献代码也被更多的自由软件人士认为:这是微软首次公开支持GNU计划。

微软第一次向开源社区贡献的代码究竟值不值钱?究竟值多少钱?我觉得这个已经不在重要。对于微软这样的企业,你能去要求他一年掏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赞助开源,但让其心甘情愿的贡献代码,这就不是轻易能够做到的。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企业的整体战略,这些东西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而此次贡献代码正是其整体战略的一个体现,它代表了微软接下来的发展方向,这是一个信号,也表明了一种决心。

微软大中华区平台战略总监李科研曾经和我提到:"从微软参与开源的角度而言,主要包括四个支柱性的策略,就是'参与、合作、成长、学习'"。如今,我觉得应该再加上两个字,那就是"贡献",这不仅表达了微软参与开源的一个诚意,也为微软与开源的合作铺平了道路。其实,我一直认为,在中国,微软与开源企业应该更加紧密的合作,做大、做强中国的软件市场,这对微软、对开源、对软件产业,都将是一条共赢的道路。

Linux:从LiveCD到自启动U盘

陈杰

USB接口设备,想必大家都并不陌生,USB设备用得多了,当然对USB标准也有所耳闻。数年前,USB 2.0将USB传输速度从12Mbps大幅提升到480Mbps,而现在,USB 3.0标准也即将问世。Intel正率领一众业内厂商开发下一代的USB 3.0标准,速度有望再次提高10倍,目前,USB 3.0标准已经完成了90%左右,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就会全部完成。

USB 3.0标准发布,传输速率将得到大幅提升,这对于时常使用USB接口数码设备的朋友将是一个福音,同时,对于传统的Linux操作系统领域,也将带来一定的冲击。

传统的PC电脑,人们都习惯于将操作系统预装到PC电脑的硬盘上,通过硬盘启动操作系统开始作业。随着光盘技术的发展,在2000年前后,几个德国人在Linux发行版Debian的基础上,发明了"on-the-fly"技术,把操作系统压缩到一张普通的CD光盘上,通过该CD启动计算机,而根本不需要硬盘之类的存储介质,他们将此独立为一个Linux的衍生版本,取之名曰Knoppix,而人们将通过此种方式运行电脑的操作系统光盘称之为"LiveCD"。

Linux LiveCD的诞生,对于Linux的推广及扩大应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当时,桌面Linux很多功能并不完善,Linux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受到人们的普遍怀疑,很多人希望尝试一下这个有别于Windows的操作系统,但又恐不适应或者不满足自身使用需求而感到畏惧,LiveCD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不需要将系统安装在硬盘的情况下,人们只需要插入一张CD就可以尝试Linux操作系统,在熟悉了Linux环境的日常操作或者认可了这一新的操作系统时,人们再将其安装于硬盘上。同时,一些Linux爱好者,积极推动Linux的普及,但是发现很困难,当将朋友的电脑操作系统换成Linux后,结果朋友根本不会使用,这不仅受到了朋友的责备,也使其丧失了对Linux的信心,结果适得其反。LiveCD出现后,人们只需要传递一张普通CD,就能很好的推广Linux,朋友在高兴的时候插入CD"玩玩",而并不影响其正常使用Windows工作,并且随着Linux的不断升级,能使其不断尝试升级后的Linux,从而最终认可这一操作系统。

随着Linux桌面的不断完善,LiveCD遇到了瓶颈。人们发现,Linux能很好的满足其需求,能完全能取代Windows,或者用户体验比Windows更加出色的时候,LiveCD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主要来自三个原因,其一是CD的读写速度已经不能满足于需求,无论是当时52X的CD光驱还是16X的DVD光驱,运行LiveCD已经显得非常吃力,并且随着Linux桌面应用不断丰富,人们已经不能满足运行程序等上数分钟的状态了。第二个原因是普通的CD并不是一个能随时轻松自由读写的存储介质,LiveCD一般只支持读操作,而并不支持写操作,也就是人们通过LiveCD运行电脑后的所有操作及更改,并不能进行保存,而下一次启动LiveCD得到的依然是一个崭新的系统。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普通CD的读写寿命都很短暂,并且很容易受到"污染"而使其作废,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不可能完全地将自己的工作交由一张"不靠谱"的CD。因此,LiveCD更多的是爱好者手中的一个玩具。

随着闪存U盘不断降价以及USB2.0的出现,人们发现U盘能很好的取代LiveCD的CD存储介质,能将操作系统预装到U盘里面,开机自启动。2006年年底,法国Mandriva公司将Mandriva Linux预装到U盘里面,推出了 "Liveflashkey"(容量为2GB),两周之内销售了10万个,随后相继推出4G版、8G版,在法国掀起了自启动U盘的热潮。

自启动U盘比之过去的LiveCD有着多方面的优势,最主要的原因是U盘能自由的进行读写操作,人们能将在操作系统上的更改进行保存。目前,U盘的寿命在正常的读写操作情况下,被证明能使用10年左右,这和传统的存储介质硬盘相比也毫不逊色,同时,USB 2.0的读写速度与CD相比,已经快了数十倍,在U盘上运行程序与硬盘上运行程序的差距正在缩小。

就在8月19日,百度宣布以闪存及配套技术全面代替硬盘存储,而其承载全球检索及索引存储的运算集群中的硬盘已全部拆除,这是闪存与硬盘这两种新老存储介质竞争中的一次胜利。闪存具有快速、安全、低功耗等优点,而此前被硬盘厂商诟病的容量小、成本高的缺点正在得到改善,目前市面上16G的闪存盘价格在400人民币左右,而8G的闪存盘价格更是低至到200元,而这种更快、更大、更便宜的趋势正在加速的演进中,闪存介质的兴起已经成为未来一种趋势。

随着闪存介质的发展,尤其当USB 3.0标准出台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一个由闪存软件组成的市场。在这里,任何的软件都存储在闪存上,运行任何需要的软件都只需要插入一个U盘甚至是SD卡等其他闪存设备,当然这也包括了Linux等操作系统。我们甚至可以继续设想,具有丰富定制功能的Linux操作系统被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进行个性化定制,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不论走到哪里,只需要随身携带一个闪存设备,就能随时随地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

开源“云计算”

陈杰

移动领域是开源软件寻求突破的一个重点,但最近喧嚣尘上的“云计算”也蕴含着开源软件发展的巨大机遇。对于云计算的定义,业界争论不一,但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云计算是基于Web的一种服务,是SaaS应用的升级版本,它消除了用户在传统硬件、软件、专业技能方面的投资,而完全脱离技术与部署中的复杂性而轻松获取。

在今年Gartner的报告中就认为,削减成本将推动大多数软件服务(SaaS)提供商以某种方式采用开源软件的创新技术。在两年时间里,90%的软件服务将以某种方式以开源软件为基础,软件服务提供商将在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的层面上使用开源软件以降低成本。开源软件一直提倡软件免费,以服务的形式进行付费,本质上和SaaS是雷同的。

因此,对于谁将成为“那片云”的问题,业界一致的观点就是云计算将架构在开源软件之上,并且大部分基础应用都将基于开源软件。因为大家都知道,作为集中式的服务平台,开放性永远是其关键要素之一,同时开源软件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也完全吻合云计算的发展趋势。

正因为如此,众多的开源社区人士反而开始担忧云计算的兴起将给开源软件带来一场巨大的危机。云计算的兴起将给开源软件带来危机,作为服务的云计算平台,不需要采用传统的软件发布形式,开源的许可证对其就缺乏了约束力,即索取开源代码,而并不回馈代码给社区,其回馈方式则是基于Web服务。这就出现了问题,这些企业通过索取了开源代码,并且进行了修改,也因此获利了,但是对于开源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并没有带来任何益处。

那么,是否云计算就是洪水猛兽,它的出现将让开源软件丧失生机呢?云计算的兴起,使开源软件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这个危机是可以通过完善目前的开源许可,甚至出台一些新的开源协议解决的,其实,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云计算为开源软件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我们首先必须认清开源成功或者赖以生存的几个关键要素,许可证允许和鼓励对于开源软件的再发布、修改乃至发展其分支;一个体系结构要使程序能被作为组件在任何可能的地方重用,以及可以被扩展,这包括代码的重用和模块功能的重用;最重要的一点是低门槛,不仅使用户能很轻松的一试身手,对于开发人员,能在此平台上轻松的修改与分享代码。

云计算作为一个基于开源软件的平台,可能并不开源,但这不妨碍其具有开放性,或者说该平台可以作为一个可重用的组件存在。开源倡导代码的可重用,云计算提倡的是服务的可重用性。比如Google Maps并不开源,但是其足够开放,以至于成为整整一代新应用的关键组件,programmableweb.com上的一个总结显示Google Maps支持了差不多90%的地图mashup,从这点上看,云计算是完全能延伸开源软件的应用,只是将代码封装成了模块,或者是一个子系统。

开源的成功来自于用户开发和使用的低门槛,而云计算的发展必将带来大规模的开源应用及部署,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开源软件进入的门槛,也活跃了开源社区的二次开发及应用推广。同时,云计算的平台可能会是私有的,但是其上运行的软件可以有商业软件与开源软件的选择,来自Rightscale的Eicken甚至认定云计算平台上的所有软件都将是开源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私有软件许可证没有支持云计算部署的方式。

尽管开源协议不能防止云计算提供者的封锁,但至少允许开发人员在云计算中部署开源软件,而且随着云计算平台的发展,也将带动更多新的开源软件及应用的产生,最近,雅虎、英特尔和惠普就宣布结成一个研究联盟,共同创建一项名为“测试平台”云计算研究的开源项目,推进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云计算概念不断清晰,各大厂商在此领域加大投入,势必将会有更多优秀的开源项目诞生,同时,也将活跃目前的开源项目,在应用广泛展开的时候,焕发第二春。


苹果是敌 微软是友

陈杰

在最近波特兰举行的世界开源大会(OSCON 2008)上,UbuntuLinux创始人Mark Shuttleworth发表了主题演讲,Mark认为,Linux的真正对手不是微软,而是苹果。并大胆预测,在两年时间内,Linux必能超越苹果。与Linux水火不相容的微软居然成了朋友?而一向与Liunx井水不犯河水的苹果竟然成了假想敌?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命题,但在目前阶段,这样的观点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苹果是开源的敌人",这是很多开源人士都认同的一种现实,如今终于被Mark说出来了。为什么说苹果是开源的敌人?仅仅因为苹果的软件不开源吗?我看未必,如果仅是不开源,那微软和苹果都将是开源的敌人,而不会有敌友之分。而根本原因在于,苹果是开源的受益者,但并不是开源的贡献者。

苹果的软件有着很好的客户体验,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实,但是苹果软件的根源及发展,这个可能知道的人就会少上许多。很多人可能认为苹果的软件都是"私有软件",都是苹果的"私有设计",这种看法可以说对了一半,苹果的软件确实都是"私有软件",但大多的苹果软件都是基于开源软件开发的,并非其私有设计。

比如众所周知的Mac OS,我们看看维基百科上的描述,"Mac OS X使用基于BSDUnix的内核,并带有Unix风格的内存管理和抢占式多任务处理。"不难看出,Mac OS是基于BSD开发的,遵循BSD协议,可以说是BSD Unix的衍生版本。熟悉开源的人都知道,BSD是开源协议家族中最宽松的一种协议,它允许你使用开源的代码,并且可以不反馈回社区。苹果正是采用了 BSD协议,基于BSD内核,不断的完善了Mac OS。

苹果的软件究竟有多少基于开源软件的,这个可能无法考证,但有开源社区人士表示:"苹果90%的软件基于开源软件开发,可能不到10%是属于私有设计,自主开发。现在流行的IPhone手机,其上运行的软件大多数都是开源软件。"说的更明白一点就是,苹果90%的软件是拿了开源社区的代码开发的软件,但迄今未听说苹果开源了某款软件。

苹果是家卖硬件的公司,软件是否就是免费的呢?答案是否定的,苹果正是因为一套完整的软件战略,并且必须依附与其硬件平台上,所以能让苹果的机器价格比普通PC高出许多。苹果的根本,应该是软件+硬件的公司,硬件其实只是个表现形式,而其软件是根本、是灵魂,如果没有这些软件,那苹果的硬件也就不值钱了。

并且,苹果为了长期的控制用户,采用了芯片加密及软件加密的手法,使得苹果的机器无法运行其他的OS,这是一种绑定,一种让用户失去选择的绑定。去年,在Mac世界中很有影响力的程序开发员Mark Pilgrim宣布转投Linux的怀抱,放弃了以前使用的Mac操作系统,正是因为Mark Pilgrim认为Mac平台上越来越多的专有文件格式和采用DRM技术限制了他的使用。由此可见,Mark Shuttleworth将苹果树立为开源的敌人,这是有依据的。

相比较而言,微软近期的态度要开放许多,无论是频繁的与开源世界接触,还是关于OOXML文档协议,我们至少看到了微软一个比较开放的心态。微软与Linux是敌人,但与数量更多的开源软件是朋友,比如Apache、MySQL,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已经有很多开源软件能很好的运行在Windows的平台之上了。

"苹果是敌,微软是友",从这个命题下我们也许能读到Mark想表达的真实意思,那就是Linux需要超越Mac OS,同时,与Windows在各个层面兼容。如果说"苹果是敌、微软是友"更多的还是mark战略性的提法,那么"两年超越苹果",则表现了他坚定的信心。根据www.w3counter.com的权威统计数字,苹果的Mac OS操作系统在2008年1月份所占全球用户比例是4.82%,到今年6月份却下降到4.62%;而Linux的全球用户比例从今年1月份的1.84%上升到今年6月份的1.95%,照此趋势下去,Mark预言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口袋电脑”的软件机会

陈杰

在4月2日的Intel IDF大会上,将移动多媒体与互联网无缝链接作为核心思路的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s,移动互联网设备)如期而至,英特尔在IDF上一口气推出了面向MID的5款凌动处理器(Atom)和英特尔迅驰凌动处理器技术,以及其它嵌入式计算解决方案。一时间,“口袋电脑”还未问世就完全地占据了人们的视线,不仅成为Intel下阶段的一个战略重点,也为软件厂商开辟了新的一片蓝海。

MID开创的Linux新蓝海

根据IDC数据显示,超便携移动终端年增长率超过13%,到2009年,销售量将超过8500万台。超便携终端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时预示着其操作系统的前景必然十分广阔。

2007年Intel向社区宣布了新的开源项目Moblin,和开源社区竭诚合作为促进移动Linux革新。Moblin项目主要为移动设备,数字医疗与数字家庭设备等消费类电子产品(Consumer Electronics)提供互操作与可伸缩的创新解决方案。Moblin旨在为移动设备开发合适的Linux系统与应用,这包括开源的解决方案,工具和一个框架结构。在这个框架内,开源社区可以分享技术,创意以及使用模型。

在即将面世的第一代MID设备中,Linux成为首选操作系统。选择Linux的原因主要是客户更加看重Linux的小巧、省电、灵活、高性能与低价格,Moblin就是首先为MID量身定做,当然Moblin也可应用到其它消费类电子产品。

事实上,由于MID设备的移动特性、较小的屏幕和全新的操作方式,传统的PC操作系统很难适应,其优势已不存在。在此领域,Linux开放、可定制、高性能、高安全的特点注定了它的优势。目前Intel选择了中科红旗和Ubuntu社区作为MID设备的合作伙伴,中科红旗已经专门针对MID平台定制了Midinux操作系统。

据中科红旗内部人士透露,MID设备还没正式推出,但Midinux操作系统已经受到了很多企业的认可,最近几个月业务成垂直性的增长。预计到明年,中科红旗在Midinux操作系统的收入将超过在服务器和桌面端的收入。中科红旗作为一家老牌的开源操作系统公司,其Midinux业务出现了比桌面和服务器领域更火热的状况,不能不说MID上蕴含着Linux的众多机会。

同样作为国内老牌Linux操作系统厂商中标软件也正在与Intel接洽,也尝试涉水这片新的蓝海。同时,据消息人士透露,MID可能在2009年的第二代产品完全放弃 Windows的产品,全面支持开源Linux操作系统。如果这样的消息属实,Linux也将随着MID设备的推广普及而取得众大的突破。


for MID软件将大行其道

软件是灵魂,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MID。Intel只是提供了MID的“躯壳”,用户真正需要灵动地使用起来,还得依靠各种功能的软件,操作系统是必须的,同时运行在操作系统之上的应用软件才是促使MID成为移动新贵的决定性因素。

一些软件厂商已经嗅到了MID巨大的市场价值,率先将触角伸向了这一全新的领域,国产Office办公软件厂商红旗中文贰仟就推出了 RedOffice For MID。这款功能丰富的办公软件,将PC机上常用的办公软件平滑移植到MID设备上,使用户轻松的感受移动办公的便捷。RedOffice For MID包含文字、表格、幻灯、绘图、数据库、公式六个组件,可快速的进行文档撰写、公文制作、报表编制和幻灯演示等工作,RedOffice For MID的推出吹响了传统软件厂商进军MID的号角。

在开源爱好者数次要求其推出QQ for Linux而未果的时候,腾讯居然率先推出了QQ for MID,由于MID运行的Midinux是一种Linux操作系统,更多的人愿意将此看作是腾讯重新开始关注Linux用户的一种转变。但更多的其实表明腾讯的一种战略思路,桌面Linux一直挣扎不前,这块是被很多应用软件厂商放弃的市场,而MID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并且具备未来成为主流消费市场的潜质,腾讯的这种转变也就很好理解了。

不管是红旗中文贰仟的先拨头筹,还是腾讯QQ的转变,都向人们表明他们对MID市场信心百倍。 MID的设计理念是笔记本电脑,它不是一个简单的 PDA设备,其问世的意义就在于取代笔记本电脑,因此MID的性能是足够强劲的,应用是丰富多彩的。在移动越来越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思想,谁又能怀疑 MID不能达到今天PC电脑的高度?在这么一个全新的市场面前,软件厂商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或将其for PC的软件平滑移植到MID上,或开发一些针对MID的应用。MID市场刚起步,其需求覆盖了传统的软件生态链,也涵盖了诸多互联网的要素,从基础软件 (如操作系统、Office)到多样化的应用软件(如即时通讯、浏览器),可以预见,“for MID”将成为软件厂商的战略重点,也是其时尚标签


代码注释

作者:喵哥笔记

IDC笔记

学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梦想!